
文 / 林禹丞
共產黨史在臺灣的歷史學界來說是一門相對冷門的區塊,而有關共產黨史的研究也相對較為稀少,其最主要因素為檔案以及資料取得的不易,於是本場講座特別邀請到來自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的齊茂吉教授以「中共史研究的困難與侷限–林彪事件的考察」為題,分享自身在中共黨史上的研究成果,也帶領我們更加的了解中共史的發展脈絡。
首先,齊茂吉教授以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為例進行破題,提到後來張學良在接受口述歷史的訪問以及後來接受日本NHK的採訪時,一定不會說出對於其自身不利的部分,藉此點出了口述歷史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即受訪人可能會因為其自身利益或是立場的關係,選擇性的去說一些自己想說的部份,進而忽略了一些對其自身不利的片面消息。也因此,在做口述歷史的同時,往往除了記錄訪談者受訪的內容之外,還需要藉由檔案以及史料的交叉比對,才能還原最貼近事實的歷史內容。

緊接著齊茂吉教授正式的進入林彪事件發生的內容,整個事件的開始應是從1970年8月23日在江西廬山舉行的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到1971年9月13日的九一三事件,並提到研究中共黨史的發展,特別是毛澤東的研究最為重要的史料為《毛澤東思想萬歲》,以及由香港中文大學所出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至於回憶錄部分則是以林彪秘書的回憶錄中的內容最為可信。
林彪事件發生的導火線,目前一般的說法都會說是因為國家主席存廢的爭論進而導致林彪與毛澤東之間的關係惡化,但是齊茂吉教授卻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藉由檔案的分析提出林彪事件並不只是單純因為國家主席存廢的爭論所導致的。林彪事件的發生,也體現了毛澤東在批鬥黨內人士的心狠手辣,更加深了毛澤東個人崇拜主義的路線。
林彪其實是一個懂得察言觀色的人,齊茂吉教授提到:「林彪自己知道在毛澤東的身旁,伴君如伴虎。也因此林彪是不太可能會做出這麼憋腳的軍事政變的。」並舉出了林彪的性格其實是一個不愛出風頭的性格,也因此並不構成毛澤東在政治地位上的威脅。而這也是為什麼在林彪事件發生之前可以成為中共在政治地位上的二把手。當毛澤東在選擇其接班人時,眾人都以為其接班人會是林彪之時,齊茂吉教授則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由於林彪的身體狀況並不良好,也因此林彪一定不會在其考量的範圍之內,而最後由華國鋒成為了毛澤東的接班人。
提到林彪事件的發生,自1969年珍寶島事件發生後,林彪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因此在當時為了提防與蘇聯之間軍事衝突的擴大,發佈了林副主席指示第一號令,藉此提防蘇聯對中共發起突襲的軍事行動。而此行為在林彪事件後也被放大解讀為是林彪為其軍事政變奪權的陰謀論。
1970年8月23日的九屆二中全會上,林彪等人試圖打倒張春橋,而因此和毛澤東之間開始有了嫌隙。林彪在此次事件之後也屢次被毛澤東要求要提交悔過書進行「檢討」。齊茂吉教授表示:林彪自己也深知一旦寫了悔過書便有了證據給毛澤東進行批鬥與著墨的部分。也因此林彪多次以身體不適以及不認錯的方式多次推託,堅持不將反省書給上交,而此行為加劇了毛澤東對於林彪的猜忌。

關於五七一工程事件的軍事政變,齊茂吉教授認為:此次武裝政變的發動主謀為林立果,林彪甚至可能不認同這次軍事政變的行動,也因此在軍事政變發動時完全沒有做出任何的措施,導致最後軍事政變草草以失敗收場。在發動軍事政變失敗後,林立果和林彪、葉群等人坐上了三叉戟飛機準備飛往蘇聯的伊爾庫茨克以尋求政治庇護。齊茂吉教授在這邊也提出了有關於九一三事件的一些疑點,像是倘若是要尋求政治庇護的話應只要飛入外蒙古境內即可以達成此目標,因為當時外蒙古為蘇聯的盟國,但是當時的飛行軌跡卻是以非常理的方式進行飛行,在中國大陸的上空飛行了長達七十八分鐘的時間,且倘若真的要叛逃的話應該會維持低空飛行且會以最短的直線距離做為其飛行路線,但這架飛機卻沒有做出這些舉動,這對於一架要「叛逃」的飛機來說是相當不合理的行為。也因此對於其是否前往蘇聯尋求庇護持懷疑的態度。
在九一三事件過後,飛機事故的黑盒子至今仍然都沒有出土,時至今日仍不清楚有關於黑盒子內的相關紀錄。而在事故還原的過程中,飛機墜毀的原因調查組原先認為是因為由於飛機上所攜帶的油料不足,因此做出油少迫降的行動,最後以機腹著地使殘餘的油料致燃而導致飛機失事,否定了飛機是遭到中共內部飛彈擊墜的說法。總而言之,林彪墜機事件的真正原因到至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中共黨史的研究在臺灣本就屬於難度較高的研究,在今天齊茂吉教授的分享之下,令大家更加地了解有關林彪事件的解密,初步還原了當時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齊茂吉教授提出了林彪事件中的諸多疑雲以及林彪事件前究竟中共內部發生了什麼樣的動盪與問題,然後在林彪事件後中共面對此事件的發生做出了哪些相對應的反應,也深刻地訴說了毛澤東在其政治手段上的恐怖與狠心。
在許多檔案以及文獻未完全公開的情況下,我們僅能以片段的資料來試圖的去還原當時的歷史事實,在研究上可能也會導致有諸多的紕漏,這對於研究中共史的學者們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但中共黨史的發展以及研究仍然是相當值得我們去探討以及研究的一塊領域。
延伸閱讀
- 活動快訊:「南高中央‧喆閎人文」民國史薪傳系列講座三
- 活動快訊:「南高中央‧喆閎人文」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二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一場――林桶法「日記書信與民國史書寫」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二場――黃克武「把文本想像成一幅圖畫: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三場――劉維開「民國政治史與政黨史的研究」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四場――楊維真「近三十年民國軍事史研究回顧」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五場――游鑑明「「數大」便是美:近代中國女性史的研究」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六場――唐啟華「「史實」與「神話」之間―「北洋外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七場――劉士永「淺談三十年來的醫療史研究及兩岸發展差異」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八場――陳立文「當民國史遇到地方學──民國陽明山學」
- 活動快訊:「南高中央‧喆閎人文: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