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淳畇
第二屆「史學玩應用」主題為「大眾歷史知識與文化記憶產學論壇」,在新的教育目標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與需求的催動下,史學的「應用」亟需具備嫁接人文領域訓練與來自當代社會實用挑戰的職能,就此問題本屆論壇應然而生。
第一天首場議程由「歷史研究與地方人文」開場,就地方學的累積與實作此近年可謂「熱區」的領域破題。透過鄭政誠教授〈千禧年後的桃園學:國立中央大學的地方學角色扮演〉耙梳、嘉義大學莊淑瓊教授〈取徑地方文化──滾雪球的教學實踐〉、皮國立教授〈從大園到大溪:地方學實作教我們的事〉三篇的發表,從桃園學發展脈絡的耙梳,到汲取地方知識的養份延伸到教學現場,最後以討論地方學實作的困境與檢討收束。
第二場「田野實務與地方實踐」聚焦在新莊地區的田調工作。輔仁大學許毓良教授分享長年在新莊地區進行土地公調查與史學訓練結合的教學設計與實務成果,再由新庄文化協會的胡朝欽先生接力分享幾個面對社區的大眾史學實踐的經驗案例,也展示他在新莊實踐的初步成果。
第三場「歷史應用與探究實作」議題鎖定在歷史學內容如何設計與轉譯於高中教學現場。檔管局許峰源研究員首先說明國家檔案的特性對於教學現場的意義,及其在教學端的接軌,事實上檔案主題的整理與開發其實已有相當豐富教學素材的累積。桃園高中林奇龍老師分享設計與製作「困難歷史」白色恐怖的課程,尤其是歷史學與其它跨領域合作的磨合經驗。壽山高中蘇健倫老師則是從「遊戲式學習」的觀念發展出有別於傳統教學的桌遊設計課程,分享他與學生豐富的教學協作歷程。
第一日壓軸場「人文應用與教學創新」主題,關注歷史學科除卻發展學術的本份外,在少子化的當前必然無法迴避系所生存的競爭,此外更需要回應社會對強化學科專業實用性的要求。本場透過三所不同大學的經驗,瞭解大學端歷史系如何錨定應用取徑與發展方向。輔仁大學歷史系蕭道中教授分享執行應用史學的學程、工作坊、文創與史學普及實作課程的經驗與檢討。嘉義大學應史系郭至汶教授指出其所屬的應用歷史學系是目前全國唯一以「應用」為名的歷史系,該系以「應用歷史」、「區域歷史與地理」、「文化資產與觀光」三塊不同的課程模組回應職場對其職能的專業需求。政治大學臺史所林果顯教授則以目前所上教學端運作結構來談歷史實作發展的幾個方向與限制,談及雖有開設檔案應用、口述歷史及文資與臺灣史專題等實作課程,但事實上也需要反思研究所的學習定位與產業的關係。






舉辦論壇的兩天活動時段,本會邀請發表者在大廳展陳各領域史學應用的成果,作品各式各樣,例如:學術研究、口述史出版、史學相關推廣普及著作、課程介紹、展覽成果與展件、桌遊、影片、摺頁,及以地方學為基底而發展出的文創商品。



除了展示之外,另特邀吳宇凡教授設置全天候的手作體驗區,引導與會者進行拓碑與版印的互動,前來瞭解拓碑原理與體驗拓印手感的人流不斷。



論壇第二天,論壇方向從學術的教學現場轉向史學應用的介面與產業。
第二日首場為場次五「歷史記憶與人文影像」,由三位與歷史學與田野調查關係緊密的紀錄片導演發表。李立劭導演是以歷史紀錄片作為創作媒體,就此討論歷史學與歷史紀錄片之間的差異,並指出紀錄片創作中藝術化與歷史書寫的關係與近年業界的發展趨勢。何明瑞導演以「一代大醫:黃玉階先生」紀錄片的製作為例,說明為期一年田野調查過程史料的整理與方法論,以及如何運用歷史材料成為紀錄片骨幹血肉的形塑過程。彭啟原導演在紀錄片業界可謂初代歷史紀錄片的資深導演,他以在故鄉「楊梅故事館籌備處」的工作經驗,連結到過去史料與影像結合的重要現場,並回顧參與「伯公山的抗爭事件」與蒐集地方史料老照片所遇到的困境,體悟到史料的匯聚往往是需有一個由各方公眾合作的平臺才有較好的機會實現。
接續前場史學應用於紀錄片媒體,第六場「博物館學與知識技藝」則是從不同取徑討論歷史技藝與博物館教育推廣,及其內含的轉譯問題。首先具檔案學背景的臺北科技大學文發系的吳宇凡教授透過結合醫學研究,以文化典藏──亦即以懷舊物件為媒體,針對長者所發展的記憶激活照護方案。吳淳畇則以「館之外」自由博物館工作者身份分享職涯歷程,她指出歷史與轉譯有著根本上密不可分的關係,雖然工作類型與內容分殊,但歷史技藝仍是作為博物館工作和歷史文化轉譯的關鍵能力。成功大學歷史系謝仕淵教授在大學教學現場以博物館方法推動大眾史學實踐,並將觸角延伸探索社會還未發覺需求之處;其作法是,一方面是提升學生專業職能,另一方面則是與社會其它社群協作,使高教資源能流動到尚未滿足的所在。


第七場「大眾史學與文創遊戲」場次,首先由臺北市立大學史地系張弘毅教授點題,他認為大眾史學實踐的要務在於「『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所在』,重視並經營自己的『所在』。」歷史學的學習者必須先通透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校史及在地故事,將書寫校園文化記憶納入課程設計之中是認識人我的重要途徑。東華大學歷史系潘宗億教授指出,經過2010年代多元形式的激盪闡揚和教學實踐,顯示新取徑大眾史學運動已然成形,他以「歷史、遊戲設計與APP應用」實作課程,分享從發想開始,導入專業再到知識轉譯的教學進程,為使受眾易於消化大眾歷史敘事與轉譯的內容,史學訓練與研究仍需持續累積。該場最後由迷走工作坊的創辦人張少濂先生分享過去數次投入歷史遊戲製作的經驗,例如《壬辰之戰》、《台北大空襲》、《高雄大空襲》等作品,並以此提出三個面向的議題,第一是歷史、美學與遊戲性間的折衝;第二是以遊戲為品牌向社會各界可能的發展觸角;最後是風險管理,以及歷史遊戲與商業結合的國際展望,期待或能達致如同日本光榮《三國志》系列等級的作品。此場次聽眾與各位發表者的回響相當熱烈,尤其,針對歷史工作者面向產業時究竟需要、或是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全場就該話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作為兩日論壇的壓箱場次,「歷史文化與地方創生」邀請與會者一同思考史學或地方研究面向社會時的挑戰與貢獻。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洪健榮教授、中原大學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李明彥教授以及青潮人文工作室黃崇禎研究員等三位發表者,就社區/社群的協作經驗,分別陳述從地方學課程實作、地方創生與地方文史工作不同角色所引發的課題,顯示以「認識地方」為基礎的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愈發重要,並且還有更多可以開拓的空間。


閉幕式由楊善堯教授主持,並由本屆論壇主辦方臺灣大眾史學協會理事長/臺北市立大學張弘毅教授、中原大學李明彥教授及國立中央大學皮國立教授致詞,感謝兩天所有與會者在疫情未歇之時仍踴躍參與本次活動,並堅守到活動閉幕。活動至此圓滿結束,主辦方並宣布,期待2023年底的第三屆史學玩應用論壇,能與更多史學各領域與社會各界再次共同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