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之風,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文:方慧芯
歷史學在當今的新史學趨勢與社會風潮下面臨挑戰,除了追尋遙遠的過去,也必須正視所有的曾經皆始於當下,照見宏大視角下的微觀面向。而今「地方學」蔚然成風,民國史顯然也一同捲入其中,於是本場講座特別邀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陳立文教授以「當民國史遇到地方學──民國陽明山學」為題,分享其如何帶領團隊善用陽明山作為民國群雄匯聚之處的優勢經營地方館舍,發展「民國陽明山學」之特色,一步步從檔案史料走入歷史現場,以敏銳的眼光將過去(民國史)與現在(地方學)的「顯學」匯流而成此地獨特的風采。
首先,陳立文教授先解釋道,陽明山其實不是一座山,它是一個地區。而地方學作為一個新興學門,就是以特定地區為基礎,由地方基層、在地意識而起的研究。它擴及的層面極廣,結合了人文史地與景觀環境等面向,起初主要由地方社區大學推動,鏈結地方人士、組織、資源等。隨著地方學日漸蓬勃,大家也逐漸覺察若要長遠發展,勢必得在地深耕,加入更具專業性質的研究人員、研發單位,讓地方不僅是橫向推廣多元觸角,也縱向深掘文化底蘊。
於是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USR)計畫繼起,最為人熟知的成功案例無疑是國立臺北大學的「海山學」,以三峽老街區為核心,逐步擴展到周邊的鶯歌、樹林、土城、板橋、中和、永和等範圍,跨越單一的行政區劃,形成廣大的「海山地區」作為實踐場域。

回到「陽明山學」在中國文化大學的發展,亦是以各系專業出發,深入地方進行跨域研究、交流對話及永續經營,而歷史學在此其中,便可作為地方學生長的根基,藉由建構過去的脈絡,提供現在可用的素材,評估未來開展的路向。
在許多地方學計畫的執行過程中,不難發現歷史構築的痕跡,如無歷史,一地的文化精神傳承將無以為繼。然而弔詭的是,無論是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等機關部門的計畫,除了補助預算的限制與不定性,經常也涉及諸多現實層面的考量,而未必能遵照學者專業、本於初心地投入研究,這點也是讓陳立文教授深切體悟到:「地方不是要知道學者想做什麼,而是學者要知道地方想要你做什麼」。換言之,當歷史學試圖走入地方學,勢必要面對磨合與妥協。恪守己見將無助於計畫前行,靈活變通方能打破僵局。
地方學的衝擊,也是讓歷史學者意識到,似乎不能僅立於高塔之上用紙談兵,亦要進入實地去探究問題的核心。陳立文教授分享自己正是因緣際會參與了「陽明山的前世今生」研究,從而洞見了民國史與地方學在文化相會的契機。她認為陽明山承載了民國史重要人物的風華歲月,實蘊藏豐厚的歷史人文基底;而文化大學作為富有研究能量且為此地一枝獨秀的大學,正好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足以建立「民國陽明山學」。於是她重新活用Y型二元軸線(Y=地方學+民國史,Y也可代表陽明山)的歷史敘事概念,綜合出陽明山文化發展的特色路線與經營策略。

關於陽明山的地方歷史,往前可溯及至原住民在此生存、漢民族到此移墾、日本人於此建設等過去較長時段的軌跡;而到了1949年的分水嶺,雖然時間相對短暫,但留下的重要遺跡卻遠遠超乎前者累積,這也是為何陳立文教授選擇著眼於陽明山的「今生」,開啟了以民國人物為起點,連接點、線、面形塑「民國陽明山學」的關鍵原因。
至於民國史、陽明山與文化大學的關聯,在於創辦人張其昀先生時任蔣中正總統辦公室的秘書長,當時為了培育未來的國家棟樑,遂於陽明山創立了今日的中國文化大學,以承繼南高精神辦學,保存文化、重視實學,也因此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今世易時移,雖然文大位在陽明山不免有交通與空間的侷限性,但放眼整個區域環環相扣的歷史脈絡與地方記憶,倒反成獨樹一格的文化印記。
陽明山作為蔣中正佇足半生的一方天地,以及諸多風雲人物進駐流連的核心區域,陳立文教授以其為中心連結周邊一同歷經時代淘洗的重要據點,說明民國史與陽明山學何以共生共存,並成為地方學主線之一。以蔣中正為首,陽明山地區在其長期駐節之下,讓此地儼然成為了當時黨政軍的決策中心,相關史蹟如草山行館、士林官邸、中山樓與中興賓館(陽明書屋)等。而閻錫山故居、孫科故居(草山御賓館)、林語堂故居、錢穆故居(素書樓)、張大千故居(摩耶精舍)等民國人物聚居於此,更在在顯現陽明山地區為冠蓋雲集的所在,甚至是一代豪傑終身埋骨的地方。這些悄無聲息見證歷史時局的地點,若在時間長河中被埋沒而乏人問津,對於重構歷史情境、理解地方文史而言,實為某種程度的斷裂。
陳立文教授也坦言,近年史學研究的景況,民國史從「顯學」變成了「險學」,特別是傳統以民國史檔案史料為基礎建構的研究日漸衰微,在這樣現實的變局之下,她提出「民國陽明山學」或許可以是一種互利共生的嘗試,值得文化史學系用心培植的種苗。

那麼要如何結合民國史與地方學,打造「民國陽明山學」呢?陳立文教授也不藏私地提供幾個經營要點:
- 檔案資料的整理
- 史蹟考察的進行
- 口述歷史的賡續
- 學術研討的經營
- 周邊館舍的結合
- 文化創生的思考
- 師生能量的投入
這些基礎工作,不僅是本於歷史學研究的精神,同時亦注入了USR在地深耕的理念,揉合為一套兩者兼顧的經營策略。在執行計畫項目時,陳立文教授最為深刻地反思就是,「歷史永遠可以有辦法在某個地方、某個敘事中,去把你堅持的東西流傳下去,即使它必須有所妥協、有些轉折,但至少未來能被看見;而地方學則是要考量整體性去帶動、活化在地能量」。於是她再次以Y型二元軸線來解釋「民國陽明山學」的創生,即是把傳統史學的學術積累(學)與應用史學配合地方學的實踐(行),匯聚成主流推進的目標,可以容納「多源」,而不偏倚單一路線。以這樣的角度視之,當民國史遇見地方學,將不再是互斥或衝突的存在。

陳立文教授談及為何會萌生民國陽明山學的想法,其實緣起於她自身的學養背景,如大學時期就讀臺大所訓練的邏輯辨析、研究所時期在文大帶給她的文化薰陶,以及任職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國史館與文大圖書館等檔案管理與行政經歷,都是孕育她茁壯的沃土,使她得以跨出藩籬、勇於挑戰。
以閻錫山故居為例,是目前文大史學系經營得有聲有色的文化館舍,除了以閻錫山的書籍文物、檔案史料、中心思想與特色建築為基底發揮,也邀集多位專家辦理民國史相關講座與籌劃成果展覽,透過社群網路與大眾互動,突破地域限制、增加其可近性。其他諸如文化小巴的巡迴導覽路線、串聯周邊人文場館加值推廣等作法,都可以見到團隊以實務運營管理構築「民國陽明山學」的努力與實績,甚至進而導引學生從應用端再回頭深化歷史研究根基,通過雙向的影響,讓效益兼具質與量的成長,成為希望萌芽的園地。
講座尾聲,陳立文教授以數張團隊工作的點滴紀錄回顧了他們是如何把「學、行」走向殊途同歸的去處,她也打趣地說到學與行之外,另一個人生大事就是「吃」,而交流聚會往往就是點子創生最好的機會。
地方學作為當今的顯學,讓原本埋首研究的歷史學在現實考驗下突破重圍,去直面地方經驗到的所有真實而鮮活的人事景物與內在需求,進而轉化為具有知識學養與在地涵養的學問。「民國陽明山學」或許尚在開發,然而後勢可期,一如閻錫山故居的經營,「雖然不能說是最好,但卻是真正最有歷史氛圍的名人故居」,值得我們細品箇中滋味,內化為未來實戰所需的養分。

延伸閱讀
- 活動快訊:「南高中央‧喆閎人文」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二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一場――林桶法「日記書信與民國史書寫」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二場――黃克武「把文本想像成一幅圖畫: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三場――劉維開「民國政治史與政黨史的研究」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四場――楊維真「近三十年民國軍事史研究回顧」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五場――游鑑明「「數大」便是美:近代中國女性史的研究」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六場――唐啟華「「史實」與「神話」之間―「北洋外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七場――劉士永「淺談三十年來的醫療史研究及兩岸發展差異」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八場――陳立文「當民國史遇到地方學──民國陽明山學」
- 活動快訊:「南高中央‧喆閎人文: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