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之風,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文:方慧芯
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五場,跳脫傳統領域框架,以「女性/性別」視角切入,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游鑑明老師,透過梳理近三十年來近代中國與臺灣女性史研究,引徐志摩《西湖記》所言「數大便是美」,開展近代中國女性史研究的美麗圖景,層次分明地將研究的素材、主題、方法與展望,以自身的研究為出發,層層堆疊出豐厚且深邃的女性史研究內涵,並用圖文並茂及機智問答的方式,將其豐沛的研究能量如醍醐灌頂般注入席間聽講的莘莘學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游鑑明老師首先提點進入近代中國女性史研究領域可以善用的各種史料與工具。她認為李又寧與張玉法主編的《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是作為開啟女性史研究繼出的鑰匙,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則是典藏近代中國婦女史史料的重鎮。

游鑑明老師將史料分為文字與非文字分門別類概述其用途與價值:
文字史料:
- 檔案:檔案是民國史研究的根基,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研究政黨、組織、機關等。如游鑑明〈中國國民黨改組後的婦女運動〉,參考了五部檔的婦女部檔、〈是為黨國抑或是婦女?1950年代的《婦友》月刊〉則引用了婦工會會議紀錄。
- 專書:指研究時代出版的相關專書,研究者得以藉此瞭解當代注意的課題及觀點。
- 報刊、學校刊物:報刊是記錄時空背景、反映社會動向的重要依據,也是被學者廣為運用、交叉比對的研究素材,游鑑明《當二十世紀中國女性遇到媒體》一書就呈現了如何善用大量報刊史料進行書寫;至於學校刊物則與時代氛圍、教育體制、社會期待息息相關,如游鑑明《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就是以校刊史料作為研究女子教育的基礎。
- 口述史料、傳記、自傳、回憶錄、日記、書信:屬記憶體史料,雖有個人化風格與解讀的問題,但是可以與報刊等多元史料對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時代情境與時人生活。如游鑑明《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羅久蓉〈近代中國女性自傳書寫中的愛情、婚姻與政治〉、周慧玲〈顧曲三疊:顧正秋的三度傳記與女性的戰爭傷痕和療癒〉。
- 歌曲:反映當時的歷史與形塑特定的形象,如沈心工作詞的〈女子體操〉(又名〈體操〉(女子用))、1937年廈門毓德女中的〈春季運動會歌〉,詞曲中處處可見對於女子英豪姿態的描繪與成為女中豪傑的期許。
- 小說:穿插真實與虛構的雙重面向,使用時需要與其他史料相互檢證。
非文字史料:
- 照片、漫畫、圖畫、廣告圖案、電影:作為呼應文字史料、增加研究多元性的史料。如游鑑明在《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書中的論述,與電影〈體育皇后〉對女子體育的勾勒不謀而合;另早期的廣告、藥單、照片所呈現的資訊,亦可作為研究的切入點。
- 實物:可應用於女性藝術史的研究,或者物質文化研究,如產婆接生使用的器具等,藉此帶入女性生產及醫療衛生史的演進。
至於二手史料的相繼出現,則是豐富了近代中國女性史研究的內蘊,如《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3年迄今)、《無聲之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共三冊)、《共和時代的中國婦女》(游鑑明、羅梅君、史明合編)、《中國婦女史讀本》(游鑑明、鄧小南、王政合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游鑑明、胡纓、Joan Judge合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黃克武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巫仁恕主編)、《萬象小報: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社會與政治》(連玲玲主編)。此外,受惠於科技的助力,智慧型資料庫的建置,如中國早期報紙期刊(ECPO)智慧型線上資料庫等,更是便於研究者交叉查閱檢索的重要資源。

談及研究議題的開展,游鑑明老師以自身的研究與觀察,一一細數近代中國女性史研究的範疇,臺灣方面包含女子教育、家庭婚姻、政治、經濟、社會、思想、醫療衛生、身體、家政、女性刊物、婦女運動、女性人物等領域,並隨著研究愈加細緻化,從過去專注於女性的問題,進入性別互動的論述,即將女性置於性別關係中進行探討,避免忽視兩性交會之下的現象,使研究視野更加周延,進而改寫歷史的敘事方式。
而中國大陸方面,根據秦方的研究,有女性與法律、女性與科技、共產黨的婦女運動、女性與休閒生活、少數民族女性、女性與生育、農村女性等課題,研究成果亦相當豐碩,在選題上則與臺灣略有不同。
游鑑明老師以臺灣學者為主的研究分為兩個時期進行介紹:
一、中華民國成立到撤退來臺前的女性史研究:
- 家庭婚姻:有關五四新思潮下的各種婚姻觀,可以參考呂芳上的〈法理與私情:五四時期羅素、勃拉克相偕來華引發婚姻問題的討論(1920-1921)〉、〈192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有關情愛問題的抉擇與討論〉、〈兒女情短、英雄氣長:辛亥革命時期的性別與革命〉、〈另一種「偽組織」:抗戰時期的家庭與婚姻問題〉,討論大時代下的自由戀愛、離婚問題等,拋出許多值得探究的新議題;而游鑑明的〈千山我獨行?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則透過挖掘真實獨身女性的言論和人生經驗,讓論述與現實相互映照,而有更全面的斬獲。
- 越界與文化轉譯議題:如許慧琦的《「娜拉」在中國:女性形象與男性投射》、〈愛倫凱在中國:文化轉譯與性別化論述〉,關注「跨中西文化」、「跨歷史文化」、「跨性別文化」的課題,關心女性在不同角色間的轉換。
- 戰爭史的創新研究:如羅久蓉《她的審判:近代中國國族與性別意義下的忠奸之辨》、呂芳上〈抗戰時期的女權論辯〉和〈「好女要當兵」──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女生隊的創設(一九二七)〉、周春燕〈婦女與抗戰時期的戰地救護〉、游鑑明〈苦中作樂:孤島時期上海的女子運動〉和〈處處無家處處家:中國知識女性的烽火歲月〉、巫仁恕〈劫後婦女:抗戰時期蘇州淪陷後的婦女生活〉、柯惠鈴〈抗戰初期的知識女青年下鄉─以江西為例的研究〉、林志宏〈兩個祖國的邊緣人:「遺華日僑」的戰爭、記憶與性別〉、柯佳昕〈兒童的抗戰經驗與記憶:以知識階層日常生活為中心的探討〉等,透過檔案史料、戰爭經歷、歷史記憶,採用多元的視角觀照性別議題,交織出精彩紛呈的研究成果。
- 政治史研究:早期有呂芳上〈抗戰時期中國的婦運工作〉、游鑑明〈中國國民黨改組後的婦女運動〉;近年走向翻新書寫,如翁稷安〈在大我與母性之間:三民主義婦女論述的建構〉、汪正晟〈「不可理喻」的力量──反思抗戰農村婦女工作中的理性人預設〉、趙席敻〈從陳璧君看民國時期的夫人與政治〉,重新省思性別意識下的女性力量。
- 女權運動史:有別以往闡述婦女運動的書寫方式,柯惠鈴的《她來了:後五四新文化女權觀,激越時代的婦女與革命,1920-1930》、《民國女力:近代女權歷史的挖掘、重構與新詮釋》二書,分別以民族主義下的女性運動與性別視角下的女性群像,詮釋女權運動不同的歷史面貌與解放意義。
- 婦女史學史:主要有衣若蘭的《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革命、女權與史學:《神州女子新史》論析〉、〈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與「五四婦女史觀」再思〉,以及集大成之作《從列女傳到婦女史:近代中國女性史書寫的蜿蜒之路》,是研究女性書寫史與女性史學史發展歷程的重要論著,可從中探討在學術背景與社會風潮變遷下,史觀的轉換與寫史的作用。
- 身體文化研究:如游鑑明《運動場內外: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簡體版《超越性別身體:近代華東地區的女子體育(1895-1937)》)、《躍動的女性身體:近代中國女子的運動圖像》,跳脫具有濃厚國族意涵的體育史窠臼,以性別視角重新審視女子體育與國家、社會文化的關係;張寧的〈運動、殖民與性別:近代上海英式狩獵活動中的女性〉,結合運動、殖民與性別三者探討殖民社會中的華洋女性,是研究近代外國女性在華生活的典範。
- 其他研究:如連玲玲〈關於婦女的「事實」:民國時期社會調查的性別分析〉,探討婦女被知識化的過程,反思新文化運動與婦女的關係,以及《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第六章〈仕女天堂:消費的性別標籤〉,討論消費者的性別塑造、女性消費、消費女性;呂芳上《從學生運動到運動學生(民國八年至十八年)》,文中對於女學生參與運動多有著墨;賴毓芝、阮圓等主編的《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其中第三部分「人」則呈現特定時空背景下女性定位的轉向與女藝術家的崛起。
二、中華民國在臺灣到1970年代的女性史研究:
- 婦女運動與婦女組織:如游鑑明〈婦女〉、〈明明月照來時路:臺灣婦運的歷史觀察〉、〈臺灣婦運的發展〉,觀察臺灣婦運的承續與斷裂,最早可溯至傳教士來臺設置新式女子教育,至日本時代動員女性組織活動、國民黨來臺主導的婦運工作,直到1980年以後臺灣婦運逐步擺脫政權包袱自立門戶,其發展進程並非簡單的一刀二切,而是有前後交集關係影響。
- 臺灣婦女組織、婦女組織刊物:如吳雅琪〈臺灣婦女團體的長青樹──臺灣省婦女會(1946-2001)〉,游鑑明〈走向家庭的婦工部門:以國民黨的婦女之家為例(1956-1998)〉、〈是為黨國抑或是婦女?1950年代的《婦友》月刊〉,透過報刊、會議紀錄等文本分析,深入探究戰後臺灣幾個重要的婦女組織之運作、功能,以及如何藉此促進族群交融、萌生自主意識。
- 跨國、跨文化研究:如吳雅琪的〈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之研究(1949-1979)〉,探討國際性婦女組織的內外挑戰,呈現戰後臺灣與國際連結的複雜面向;游鑑明〈當外省人遇到臺灣女性:戰後臺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1945-1949)〉、〈從《豐年》的家政圖像看戰後台灣家庭生活的建構〉,以報刊雜誌及圖像描繪為取徑,從性別視角剖析戰後臺灣國族認同與文化移植的種種問題。
- 醫療衛生研究:如張淑卿〈戰後臺灣的防癆保健員〉、〈美式護理在臺灣:國際援助與大學護理教育的開端〉,關注臺灣醫療護理專業隨政府移轉連帶影響醫療體系的轉變,以及醫病關係、養成教育的探討。

綜觀而言,游鑑明老師認為,在民國時期、中華民國來臺以前的中國女性史研究可謂「數大」就是「美」,多采多姿、各異其趣;而在戰後臺灣的女性史議題則偏向承續研究、偶發新意。回顧1945年前後的中國女性史,複雜而饒富韻味,藉由游鑑明老師細膩且循序漸進地導引,其歷史脈絡在斑斕的圖景中隱然乍現。
最後,關於研究近代中國女性史的方法與期望,游鑑明老師傾囊相授自己的心法──「從史料中尋找問題,從問題中建立理論」,善於提問,是她從事研究多年所得出的經驗法則;而量化與質性研究的運用(如統計學、口述史),以及性別、全球化、現代化、族群、階級、殖民性等題材,特別是比較史、區域史,是其對於後學在未來開展女性史研究的衷心期許。講座至末,游鑑明老師針對近代中國女性史研究的前景精煉為幾項建議要點:
- 一是女性史研究並非將女性孤立於大歷史之外,同時,研究婦女尚須回到時代思考,避免後設思維;其次,同一議題的連貫研究需有系統地呈現其中的異同。
- 再者,則是讓近代中國女性史走向日常、面向大眾。
游鑑明老師以其鞭辟入裡的見地,精闢地辨析近三十年來近代中國女性史研究的各路題材,在細緻地論述中不時展露其深厚學養與慧眼獨具。作為著作等身的前輩大師,游鑑明老師不忘感念研究之路所遇的貴人知音,並帶著這份心意鼓勵後進勇於向外探索淘寶,在縱橫交錯的檔案史料中抽絲剝繭找出關鍵核心,同時向內自我叩問,建構問題意識,於此,終能在無涯學海中覓得光塔明燈。

延伸閱讀
- 活動快訊:「南高中央‧喆閎人文」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二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一場――林桶法「日記書信與民國史書寫」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二場――黃克武「把文本想像成一幅圖畫: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三場――劉維開「民國政治史與政黨史的研究」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四場――楊維真「近三十年民國軍事史研究回顧」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五場――游鑑明「「數大」便是美:近代中國女性史的研究」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六場――唐啟華「「史實」與「神話」之間―「北洋外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七場――劉士永「淺談三十年來的醫療史研究及兩岸發展差異」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八場――陳立文「當民國史遇到地方學──民國陽明山學」
- 活動快訊:「南高中央‧喆閎人文: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