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之風,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文:方慧芯
接續民國政治史的餘韻,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進一步以「近三十年民國軍事史研究回顧」為題,邀請遠道而來的軍事史專家楊維真教授(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聚焦於1989年《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一書問世之後,近三十年來臺灣學界在軍事史方面的學術發展動向,並從自身背景出發,回望民國軍事史的波瀾起伏與餘波盪漾。
「起初選擇讀歷史,是帶著問題來找答案的」,楊維真教授自述道。身為外省軍官第二代的他,自小生活背景就是在眷村中打滾,枕邊故事常伴的就是父祖輩過往驍勇善戰的輝煌事蹟,只是在他心中一直埋有疑惑的種子,「為何英勇的國軍會在1949年退守臺灣?」,縱使當年的教科書歸因有三:「蘇聯扶植中共、老美扯後腿、學生搞學潮」,然而這些說法始終無法讓他全然信服,於是為了尋找答案,楊維真教授投身中國近現代史領域,在耕耘超過四十載的研究生涯中,追尋心中的最佳解答。

談及民國軍事史研究,檔案史料的掌握是首要關鍵。
楊維真教授先是分享了在臺灣方面的民國軍事史檔案與核心的檔案典藏機構,如最重要的國防部史政局(後改為史政編譯局)、檔案管理局(近年接手1949年以前的國軍檔案)、國史館(軍事檔案多散見在各檔案中);至於中國大陸方面的檔案來源,位於南京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無疑是最重要取材對象,如二檔館典藏的《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和戰史編纂委員會》全宗就是相當具代表性的軍事史檔案;而牽涉到北洋時期的部分,則保存於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並非所有軍事資料都集中於一處,實需依據不同時期及地域性等細節因素到相關的地方檔案館進行全面的蒐整較為周延。此外,國史館典藏的《蔣中正總統文物》;《蔣中正日記》以及其他高階將領日記、回憶錄(如陳誠、閻錫山、錢大鈞、白崇禧、胡宗南等)前仆後繼地面世,使民國軍事史得益於豐富的素材而有嶄新的突破,擴展了相關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楊維真教授特別點出軍事檔案的特性,譬如1950年代國軍對臺軍事部署與戰時日軍的策略具有高度重疊,說明了軍事檔案不僅僅只是單純的史料,仍具有現實的用途價值,故何以1949年以後的軍事檔案仍由國防部管轄,以及軍方何以是政府單位裡面對於檔案開放閱覽是最為保守的機關,由此可見一斑。同時,他也以自身熟習的顧祝同相關檔案為例,剖析當今檔案管理的利弊。檔案開放雖為時勢所趨,有其時代意義,但在檔案轉移的過程中不免遇到編目系統的更動,導致原先整編好的檔案卷宗因此被打散,造成檢索與調閱的困難,是殊為可惜之處;而另一方面值得嘉許的是,檔案的數位化確實帶給研究者相當大的便利性,得以跨越地域侷限,豐富研究取材。只是在選用材料時,楊維真教授不忘告誡「盡信檔案不如無檔案」,史料固為研究根本,卻不時暗藏陷阱,必須先釐清箇中盤根錯節的關係,方得解讀出較為合理的詮釋,所以掌握大量且多元的資料、互相比對驗證,是研究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是對檔案如數家珍的大師前輩們在講座中不約而同提點年輕學子的竅門。

除了檔案史料的根基,研究人員的成果也是茁壯民國軍事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養分。楊維真教授認為軍事史方面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貢獻最大,其中卓然有成的前輩學者如劉鳳翰、趙中孚、陳存恭等,後繼有呂芳上、張力、朱浤源、張瑞德、蘇聖雄等後起之秀,人才輩出、成就斐然。其他任教於各大學的學者,如王家儉、王爾敏、胡平生、劉維開、林桶法、李君山、陳進金及楊維真等,則依照各自關注的研究議題成點狀發展,逐步深根。
綜觀而言,民國軍事史研究概況從早期以晚清、北洋及戰前國民政府為主,而後逐步延伸到抗戰、國共內戰,甚至跨足1949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的軍事發展,乃至近年新議題的開展,如:軍事組織方面,有從軍事委員會侍從室(張瑞德)、參謀本部(蘇聖雄)、軍事委員會(蘇聖雄)、國防部(陳佑慎)等系統切入去理解蔣的權力運作;就戰區的區域研究(張世瑛、楊維真)、行營(楊維真)觀察蔣如何在幅員廣闊的中國統御地方;後勤補給相關的軍醫系統(楊善堯)、軍事營養學(劉士永)、化學戰與細菌戰(皮國立)在軍隊與戰爭中所發揮的效用;還有屬於軍事思想史的民國知識軍人與軍學(鄺智文)等五花八門的課題,實得益於檔案開放、資料數位化,以及重要人物出版品前仆後繼地面世(如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文物》、《蔣中正日記》及其他高階將領的日記、回憶錄等),擴展了研究的廣度與深度,使
得民國軍事史在各式各樣的研究題材下遍地開花。

講座尾聲,楊維真教授以自身經驗鼓勵後學多方探索,諸如軍事社會學的開展與對話,嘗試以不同專業領域的視角交織出新的研究藍圖;或者以集體撰史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如政大人文中心的「中國遠征軍研究計畫」,透過與軍方退役將領合作,點出學界未見的盲點,發揮眾志成城的力量,強化軍事史研究的能量。楊維真教授論理清晰、條理分明,從他言談的字裡行間與論及研究時的飛揚神采,不時流露其「任重而道遠」的豪情壯志,以及對於後生晚輩的殷殷企盼。在社會風氣瞬息萬變、多元資訊衝擊的當代,期許未來新血的投入,能使民國軍事史潛藏的雄厚內蘊在下一個三十年持續綻放與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