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之風,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文:方慧芯
延續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之基調,第二期的首場講座,由民國史活字典、素有「民國史Google」之稱的劉維開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作為開路先鋒,以「民國政治史與政黨史的研究」為題,為學子們奠基政治史的研究要領,從而在進行更為細部或其他領域的研究時,能透過政治史的根基,明徹洞悉其關鍵核心。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人們生息於社會之中即有政治,既然生活不脫政治,於是當歷史研究過去的人類活動時,自然與政治環環相扣。各種研究取向如加入政治史的思考面向,或可更為全面地探究其歷史脈絡,發現事物的發展其來有自。
講座起始,劉維開教授言簡意賅地說明了政治史的概念,即「記錄政治活動的歷史」,舉凡一切與政治相關的活動都可以是政治史研究的範疇,其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而民國政治史簡言之就是圍繞著中華民國為核心的政治史,從中也可以再依據個別的研究課題作細部的分類,如民國政治制度史、民國政治思想史、政治人物的歷史等。
歷史研究通常會進行概略的分期,以區隔不同的時空環境背景,以民國政治史而言,大概可以1949年作為大時間段的劃分,分為中華民國在大陸地區時期與之後在臺灣的發展。1949年以前在大陸地區的民國政治史又可再細分為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國民政府時期(1928-1937)、抗戰時期(1937-1945)、戰後時期(1945-1949);而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在臺灣的發展,不免會有歷史領域重疊的問題,如戰後臺灣政治史等,端看研究群以何種基準進行分野,或者就研究者過去主要的研究領域作歸類。
至於為何國民政府時期會以1928-1937年作為區間,而非延續到1948年結束呢?因為1937-1945年對日抗戰期間,中國面臨四分五裂的局面,有大後方(重慶國民政府)、淪陷區(其中又有偽組織),還包含了中共的早期發展等,以廣義的民國史而論相對複雜,故在分期上將此區隔開來以利研究討論。至於1945-1949年對日抗戰勝利之後至1949年底遷臺,雖然僅有短短四年,但其政治變化波譎雲詭,蘊含豐沛研究能量,舉凡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層面,皆有許多值得拓展的議題。

回顧民國政治史的研究論叢,劉維開教授推薦了幾本入門的經典著作:
- 賈逸君《中華民國政治史》:最早,寫到1930年九一八事變之前。
- 李劍農《近百年中國政治史》:其背景資歷奠定紮實深厚的基礎,將中國近現代歷史作完整的鋪陳,並以平實筆法記述,為學界高度引用之作。
- 張玉法《中國現代政治史論》:其將中國政治分為君憲政治論、政黨政治論、復辟政治論、軍閥政治論、訓政政治論、憲政政治論、派系政治論,並分析不同階段的政治發展。以談「論」為主,書中有許多精闢見解,是政治史普遍教學用書。
- 秦孝儀主編《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此發展史值得關注的特色,從書目架構可見是歷史性的,但執筆卻主要由政治學者操刀(早期政治學者多有史學訓練,研究論文不乏與政治史相關,著名學者如胡佛院士),且書中不時可見政治學關心的面向,如馬起華教授在寫抗戰時期政治時,特別注意到戰時的中央系統運作與組織演變;譚溯澄教授與吳庚教授在動員戡亂的篇章,強調法治與政府權力的關係等。雖因出版社為近代中國出版社(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下轄的出版機構),而容易被外界認為是「官方出版品」,然而不同視角的切入仍可為歷史研究帶來啟發。
劉維開教授也分享幾個民國政治史研究的次領域,如辛亥革命史、五四運動史、北洋軍閥史、國共關係史、抗日戰爭史、戰後政治史與不同時期個別歷史事件的研究等。誠如劉維開教授的開場白,政治史實為歷史研究的基石,舉凡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多少與政治史所有連結,特別是軍事史與外交史,更是與政治史脣齒相依。無論從事何種研究,如能在政治史的基礎之上構築自身專長領域,將有助於理解其發展脈絡與緣由,裨益研究內涵更加的紮實飽滿。

至於如何研究民國政治史,劉維開教授具體地提供幾個入門方法,首先是確立研究主題,而「看檔案」是不二法門,資料來源可以從史政機構、檔案館,如國史館、檔案管理局、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等單位著手,其次報紙、期刊也是地方性研究相當關鍵且直接的材料,甚至是個人資料,如文集、日記、書信、回憶錄等,以人為出發擴及所處時空背景的紀錄,都是可以善加利用的素材。中國大陸方面,則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二檔館)、各省縣市地方檔案館等單位可以進行檔案查閱,如二檔館就以典藏民國政府檔案為主,但值得留意的是,如需要的是地方層次的檔案,則可能要到地方檔案館去查找較易有所穫,譬如上海檔案館、重慶檔案館等。受益於數位化的推行、資料庫的建置,現今有更多元的電子資料可以運用,便於研究者進行比對爬梳,然而劉維開教授也不忘以自身經驗提醒研究者在進行資料梳理時,應避免過度聚焦於特定人事物,而要廣泛地蒐羅對照,方能盡可能地洞察研究主體的全貌。
談及研究者最關心的研究要點與盲點,劉維開教授不藏私地分享「掌握政治制度」是關鍵,因為政治制度往往是政治事件的根源,也會因不同時期、不同主導者所做的改變而有深遠的影響,如湯山事件(寧粵分裂)、華北危局。
其次,黨政關係的梳理也是核心重點,劉維開教授特別以訓政時期為例,中國國民黨從中央到地方的黨政關係實質上是「中央以黨統政、省是黨政聯繫、縣則是融黨於政」,當時的「以黨領政」其實只停留在中央層次,到省階層以下的地方則是另一個範疇的權力關係,並不同於當前中共一以貫之的「以黨領政」概念。再者,抓住政治事件中的人際關係亦可推敲出政治發展的趨向,譬如1949年蔣中正、李宗仁與閻錫山三者之間抗衡與競合的微妙關係。至於容易陷入的盲點,就是「派系問題」,雖然派系在政治上具有一定影響力,也是政治學關切的課題,然而畢竟是非正式組織,其相對隱晦且錯綜複雜,除非當事者表明立場,否則若由研究者逕自為其歸類,其實並不恰當,應避免此研究誤區。

緊接著提及民國政黨史,理論上其屬於民國政治史的一部分,主要針對政黨成立、組織發展、黨章黨綱、重要人物等議題進行研究,可以參考的專書有謝彬《民國政黨史》、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政黨》、王覺源《中國黨派史》,有關單一政黨的研究也多有論著,但集中在國、共兩黨為主,其他在野政黨相對成果較少,這也是政黨史研究的普遍困境。
因資料掌握在政黨本身,而政黨是政治組織,其內部事務及運作機制並不如政府機構有既定的規範與對外公開之必要,尤以政黨內部運籌帷幄的過程不見得有詳實紀錄,以至於研究資料取得上有相當的難度,也就難以進行深入研究。即使以長期執政下資料相對豐富的國民黨史研究為例,過去中央黨部雖有專門徵集、保管黨史的單位,但資料原則上集中在中央層次、以會議紀錄為大宗,並非全面彙整各單位資料,譬如地方黨部、特種黨部資料相對稀少,僅能從工作報告中略知端倪。此外,文獻解讀上往往因為機密而有其複雜性,並不能僅就表層資訊武斷定論。
劉維開教授特別點出民國政治史與政黨史一個需要細緻處理的問題是,中華民國曾經歷較為特殊的訓政時期,此時政府重要事務大多會先經過黨內研商,以至於黨史與國史的界定較為模糊,研究者有時會將政黨的決策直接視為政府的施政,然而個人、政黨、政府的決策並不能完全一概而論;且在行憲之後,國民黨雖為執政黨,但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已漸次區分,尤以1949年後愈加明顯,這些政治情勢的變化,都需要經過層層剖析梳理,才得以建構出較趨近於真實的情形。

講座尾聲,劉維開教授提綱挈領地將民國政治史與政黨史研究的重點與結構性問題作綜整,同時不忘提點在座學子未來可以持續開展的研究空間,如抗戰時期研究、國共關係、汪政權控制區域、國共日偽多邊關係、兩蔣日記、戰後政治研究、五○年代臺灣政治研究、政治制度研究等。時至今日,在資料相對開放的當代,促使研究視角轉向多元,使得研究者可以透過更多檔案史料的相互印證,探尋過去的種種軌跡,而往往在許多隱而未現的幽微細節藏有重要引線,足以迸發五光十色的研究火花,端賴歷史研究的新血投入,延續民國史研究源源不絕的活力注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