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之風,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文:林欣慈
這次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以「試析三十年來兩岸醫學史研究的特徵」為主題,邀請到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現任教於美國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的劉士永教授,就醫學與史學不同視角下對於醫學史的詮釋,以及臺灣與中國大陸的醫學史研究發展比較,進行深入的分析。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劉士永教授用來形容臺灣醫療衛生史的開展與民初中國大陸醫史的關係。1980年代之前,除了像是杜聰明、陳勝崑這些具有醫師背景的醫史工作者之外,臺灣學術界基本上不存在醫學史這個學科的概念,尤其至今,醫學史在區分領域時,該歸類於醫學或歷史學門的問題,一直尋找不到最終的解答。
杜聰明的《中西醫學史略》可以視為臺灣最早的醫學史書,這本書將現代西方醫學的發展視為進步文明的過程,簡要貫穿整個中國到日治時期與戰後臺灣的醫學歷史。陳勝崑醫師則是1980年代臺灣醫家治史的代表性人物,陳勝崑的《中國傳統醫學史》及《中國疾病史》比杜聰明的《中西醫學史略》更經常被後來的醫學史家所引用。除了陳勝崑具有醫師與史學興趣者的專長,他更立足於中醫教育醫經、醫史,而更重要的,當時少有人文學者敢於以醫學史或醫療衛生史為名,宣稱或定位其研究領域與專長。
以上可以觀察到,臺灣的醫學史在1990年代之前,專業醫者治醫史被認為是治醫史的重要條件。支持醫者治史的觀點,基本上雖然並未把醫療衛生史或醫學史視為獨立學科,但是醫學史或醫療衛生史在臺灣學界到1990年代前,卻是多數史家不太會碰觸的醫學專業領域。

然而,在臺灣研究醫學史可能涉及的醫學專業性讓歷史學者不敢輕碰的背景下,中國大陸的醫學史卻已蓬勃發展。在西方專業的醫學史與中國史學的雙重壓力下,杜正勝院士在《中醫藥雜誌》上發表〈另類醫療史研究20 年—史家與醫家對話的臺灣經驗〉一文,回顧1990年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生命醫療室研究室」以來,生命醫療史研究在此二十年間的經歷與轉變。而「歷史學者可能進入這個需具備高度專業科技的醫學領域,而探索關係人之生死的問題嗎?」面對這個大哉問與儼然無法跨越之醫學專業高牆,其處方或變通之法乃倡導「另類醫療史」,並且以「醫療」取代長期以來習用的「醫學」。一字之差,化解了歷史學家研究醫療史的躊躇。
劉士永教授也發現,中國大陸衛生史學界在2000年左右開始出現歷史學者治醫學史的現象,2010年後非醫學專業者書寫醫學史與衛生史研究更是如雨後春筍般的產出。而臺灣在2013年以來醫學史研究出現組織整合與學術邊界化的現象。集結一批臺灣地區醫療衛生史精英,建立起獨特的研究視角,使得臺灣地區的醫療衛史研究逐漸在海內外學界發揮影響力。臺灣的醫療史研究者不僅著重史料分析與歷史脈絡,研究視野更跨越內外史的疆界。學者陳秀芬發現:臺灣醫療衛生史研究者「對於醫療史的設想比較接近『社會(文化)史中的醫療』,亦即把醫療視為社會文化史的(補充)材料與議題,目的是為了探討更廣大的社會歷史圖像。」

「內外史有別、中西醫殊途」是劉士永教授對於這次講座主題的總結。
表面上看來似乎與之前的討論有點牴觸,但事實上卻正是因為政治與制度的不同,造成了2013以後兩岸醫學史研究出現了歧異。臺灣學者用跨學科方法與視角投入醫學史研究,而中國大陸學者卻更偏向於堅持歷史研究法,並持續聚焦於醫療、衛生、疾病對於中國政治或社會的影響。中國大陸學界對於中醫史的研究除了受惠於學科畫分之外,似乎也因此跨越了內外史的邊界。就此來看,臺灣不僅仍然保持著內外史的分界高牆,也比較輕忽了中醫學史的開發及其在跨越內外史上的可能性。
劉士永教授認為,兩岸醫學史研究走過多年的跌宕起伏,屢屢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和喜悅。對於醫學史和衛生史研究,臺灣史學界的努力和成就有目共睹。反思,大家一直無法達成共識的醫學史的跨學科屬性,若能充分理解跨學科理念和方法,用不同學科的理論來對醫學史進行多元化的闡釋,讓複雜豐富的醫學歷史更為客觀,亦可讓醫學史展開新的風貌。
延伸閱讀
- 活動快訊:「南高中央‧喆閎人文」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二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一場――林桶法「日記書信與民國史書寫」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二場――黃克武「把文本想像成一幅圖畫: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三場――劉維開「民國政治史與政黨史的研究」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四場――楊維真「近三十年民國軍事史研究回顧」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五場――游鑑明「「數大」便是美:近代中國女性史的研究」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六場――唐啟華「「史實」與「神話」之間―「北洋外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七場――劉士永「淺談三十年來的醫療史研究及兩岸發展差異」
- 大師系列: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第八場――陳立文「當民國史遇到地方學──民國陽明山學」
- 活動快訊:「南高中央‧喆閎人文:民國史大師系列講座」